1. 隕石撞擊表面

高速衝向地球的鐵質隕石進入大氣層後,隕石撞擊表面與大氣產生強烈的摩擦,在不斷的燃燒和爆炸中形成高溫高壓的等離子氣團。
5,6,7 等離子體是一種由自由電子和帶電離子為主要成份的氣體團。
2. 馬赫效應

停留在地面的等離子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空間。氣團有很高的導電率,與電磁場存在極強的耦合作用下不斷擴張。根據馬赫效應 (Mach Effect),隨著等離子溫度下降,近地面的等離子進行了流體力學分離,形成三種不同的粒子狀態
5,6,7 ,空間充斥著不同密度的自由電子、帶正電離子和末電離的原子。
3. 隕石爆炸

隕石撞入地層後產生爆炸,釋放巨大的能量,形成撞擊波,令附近的固態爆炸物向上衝,導致地面上空的等離子再次處於高溫高壓的狀態
5,6,7 。
4. 滲透作用

就在此特殊複雜的環境下,等離子形成了很高的流動性和滲透性。被拋進空中的岩石在高溫高壓的蒸薰下,藉等離子的滲透,滲入了許多隕石爆炸產物的多種元素
5,6,7 。
5. 砭石形成

隨著大量爆炸產物的落下,逐漸形成浮石,經過急速冷卻的過程,凝聚成微晶結構,砭石便從此而形成的
5,6,7 。